畢業學年度
|
研究生
|
論文題目
|
指導老師
|
108 |
林明柔 |
客家博物館蒐藏政策探究-以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為例 |
顏上晴 |
林群展 |
博物館蒐藏作業程序之研探: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作業要點為例 |
顏上晴 |
張沛樺 |
博物館觸覺經驗─以「蒲添生雕塑紀念館」為例 |
曾信傑 |
劉怡君 |
從博物館學視角探討古墓類文化資產保存:以臺南地區南山公墓為例 |
劉婉珍、王啟祥 |
鄭慈湄 |
博物館教具箱之詮釋-以國立臺灣文學館「農民力」為例 |
耿鳳英 |
107 |
王文毅 |
博物館餐飲服務價值與價格初探-以北投文物館為例 |
曾信傑 |
王郁品 |
成功的滋味-從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文創商品探究博物館衍生商品開發的可能性 |
曾信傑 |
李崇睿 |
公立博物館委外之研究─ 以樹谷生活科學館及德陽艦園區為例 |
曾信傑 |
林孟勳 |
主動出擊—探究「2018年臺南市行動博物館攤車」推廣服務 |
曾信傑 |
林芳群 |
高雄兒童美術館導覽志工角色認知及影響因素初探 |
劉婉珍 |
姜韋彤 |
博物館心智障礙高齡教育活動總結性評量―以新加坡土生華人博物館為例 |
劉婉珍 |
洪文祥 |
博物館敘事性展示的應用-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「斯土斯民-臺灣的故事」為例 |
耿鳳英 |
翁載富 |
探討行動導覽APP在博物館中的運用:以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為例 |
曾信傑 |
童韋詠 |
以溝通模式檢視AR運用於博物館展示之成效-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「超實境奇幻歷險展」為例 |
耿鳳英 |
廖以芙 |
探討博物館數位互動科技體驗展之展示評量: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「超.實境-虛擬時空奇幻歷險展」為例 |
曾信傑 |
106 |
王少君 |
從臺灣動漫特展現象探討展示空間的轉變 |
耿鳳英 |
吳昆霖 |
台灣地區國立博物館多語服務調查研究 |
劉婉珍 |
卓承亞 |
探析觀眾參觀展示的情緒經驗—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恐龍廳為例 |
劉婉珍、王啟祥 |
林夙瑩 |
博物館真人實境遊戲活動規劃之前置性評量: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館個案研究 |
劉婉珍、王啟祥 |
曾于容 |
社區老街記憶保存與居民物件的連結-以苑裡舊街為例 |
顏上晴、黃心蓉 |
黃莉婷 |
慰安婦紀念館觀眾心流經驗研究-以「阿嬤家:和平與女性人權館」為例 |
劉婉珍 |
黃 嵐 |
探究成人觀眾參與動手做活動之動機與阻礙─以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為例 |
曾信傑 |
楊蕬瑋 |
多采多姿的兒童視界─以高雄市立美術館兒童美術館為例 |
耿鳳英 |
蔡維紘 |
從博物館倫理談展示呈現的限度:以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「雀斯派倫特.費雪的祕密」特展為例 |
耿鳳英 |
戴進發 |
國小學童於博物館戲劇詮釋中的體驗─以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「迷你劇場:阿福勇闖黑水溝」活動個案研究 |
曾信傑 |
羅楷盛 |
企業贊助博物館展覽之動機與影響: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 |
顏上晴 |
105 |
左美雲 |
博物館事件行銷與媒體報導之探究: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開幕新聞為例 |
曾信傑 |
田亞若 |
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齡志工參與動機調查研究 |
劉婉珍 |
李采蒨 |
博物館口述歷史典藏管理與應用 |
顏上晴 |
李婉榕 |
國立臺灣美術館視覺障礙觀眾博物館經驗個案研究 |
劉婉珍 |
林芳誼 |
文物編目指引(CCO)於臺灣美術館應用的可行性─以國立台灣美術館為例 |
顏上晴 |
林 珊 |
文化經濟的實踐與評估:以臺南市定古蹟林百貨為例 |
曾信傑 |
林博雅 |
評量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潮間帶展示區對觀眾保育態度的影響 |
曾信傑 |
許心馨 |
博物館教育活動評量: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繪圖研習及競賽為例 |
曾信傑 |
陳怡璇 |
國立臺灣博物館新住民服務大使博物館經驗研究 |
劉婉珍 |
陳思萍 |
以博物館行銷角度探討博物館網站之運用 |
曾信傑 |
陳禹先 |
數位科技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護:以國立臺灣美術館新媒體藝術典藏品為例 |
曾信傑 |
104 |
吳翎瑋 |
自然光對博物館觀眾視覺認知影響之研究 |
耿鳳英 |
李宜儒 |
初探黑暗觀光的博物館觀眾經驗-以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為例 |
劉婉珍 |
李若綺 |
地方人說家鄉事─ 西螺地方文化館導覽員生命歷程探究 |
劉婉珍 |
陳怡君 |
地方博物館庫房共用之初探:以臺南市自然史教育館與臺南市菜寮化石館為例 |
曾信傑 |
曾巧文 |
探討中高齡觀眾對博物館展示之視覺適切性─以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佛教地宮還原展為例 |
耿鳳英 |
黃尹珊 |
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場教學之行動研究 |
劉婉珍 |
黃昱翔 |
博物館觀眾擁擠知覺與調適行為之初探-以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「企鵝展示廳」為例 |
劉婉珍 |
劉培弘 |
戲劇應用於展示中學童之參觀經驗─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常設展戲劇導覽為例 |
耿鳳英 |
103 |
林子淵 |
一個沒有文物的展示館─以八田與一紀念館數位展示為例 |
耿鳳英 |
林鳳儀 |
國小視覺藝術教師運用美術館資源輔助教學之初探─以高雄市立兒童美術館之館校合作為例 |
曾信傑 |
張廷珊 |
博物館運用社群媒體發展觀眾─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Facebook粉絲專頁個案研究 |
劉婉珍 |
黃靖慧 |
公共圖書館展覽服務功能之研究—以國立臺灣圖書館、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及高雄市立圖書館為例 |
耿鳳英 |
楊詔琬 |
初探聽覺障礙者參與博物館活動意願─以高雄市聽覺障礙者為例 |
劉婉珍 |
蔡立德 |
我國地方自然史教育館輔導模式之探究 |
曾信傑 |
102 |
王韻嘉 |
藝術家駐廠創作之研究:以東和鋼鐵公司為例 |
黃心蓉 |
呂錦翰 |
地方博物館的籌設與發展─臺南將軍區方圓美術館個案研究 |
劉婉珍 |
林妙津 |
新世紀大學博物館的角色與功能初探-以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為例 |
曾信傑 |
郭維智 |
巡迴展作為博物館品牌行銷的利基─以奇美博物館為例 |
曾信傑 |
陳郁枏 |
臺南市地方科學類博物館營運模式初探 |
曾信傑 |
鄧淵仁 |
探究國立故宮博物院兒童研習營中學童學習歷程與所得 |
曾信傑 |
101 |
金凱翔 |
歷史、記憶與人的對談-論空間再利用八田與一紀念園區空間再利用之探究 |
耿鳳英 |
侯怡諄 |
高齡者與博物館資源箱互動經驗初探 — 以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「臺灣女子非常好」推展教具箱為例 |
劉婉珍 |
雷繼成 |
ASD親子觀眾的博物館經驗初探 |
黃心蓉 |
鄭亞萍 |
觀眾與藝術展覽展板文字互動歷程研究─以高雄市立美術館《新藝術.烏托邦 慕夏大展》為例 |
曾信傑 |
100 |
朱仲苓 |
平埔族服飾文化研究- 以國立臺灣博物館平埔族服飾文物為例 |
黃心蓉 |
高文章 |
聽得見的展示─論聲音在博物館展示中扮演的角色 |
耿鳳英 |
高如萱 |
台灣地區文化帶動區域再生之研究-以「都市再生前進基地」進駐大稻埕為例 |
黃心蓉 |
蔡海廣 |
博物館特展教育活動規劃與評量初探─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「歡迎光臨絲樂園」為例 |
曾信傑 |
盧玟希 |
深耕博物館教育活動的高齡觀眾-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「祖父母節」活動為例 |
曾信傑 |
99 |
洪苹瑄 |
台灣文學館非觀眾之研究 |
于瑞珍 |
郭亭君 |
定格瞬間─論自然史博物館標本呈現 |
耿鳳英 |
陳炎生 |
博物館與媒體合作行銷超級特展之模式與效益─以國立歷史博物館梵谷展為例 |
陳國寧 |
陳珮文 |
博物館文化創意商品之研究:以國立台灣美術館為例 |
耿鳳英 |
温筑婷 |
博物館收藏考古文物保險之研究 |
陳國寧 |
98 |
吳佩芬 |
由館員職能看臺灣生態博物館運作之可能性:以臺北縣立黃金博物館為例 |
徐純 |
金傳盛 |
博物館餐廳經營之研究:以國立故宮博物院「故宮晶華餐飲中心」為例 |
陳國寧 |
侯一明 |
歷史展示與異己建構:1930年代台灣總督府博物館歷史室的個案研究 |
張譽騰、黃心蓉 |
胡筑珺 |
公立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合作模式建立之觀察與評估—以國立台灣文學館與楊逵文學紀念館為例 |
徐純 |
陳衍伶 |
博物館數位媒體展示之觀眾研究─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「SOS劇場」為例 |
耿鳳英 |
陳韻如 |
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休息座椅之觀眾研究 |
于瑞珍 |
曾怡廷 |
玩中做,做中學─以國立故宮博物院兒童學藝中心為例 |
耿鳳英 |
黃英哲 |
博物館低視力觀眾參觀經驗之研究 |
耿鳳英 |
黃勝裕 |
傳統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之研究:以台南安平劍獅為例 |
陳國寧 |
蕭雯夏 |
美術館身心障礙教育活動之研究:以美國東部美術館選例 |
于瑞珍 |
賴明君 |
以工業遺產保存建構臺北城市地景之可行性研究 |
張譽騰 |
謝昀真 |
家長在美術館參觀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|
于瑞珍 |
97 |
中須賀 |
既有空間再利用.博物館設施的無障礙環境探討-以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為例 |
耿鳳英 |
王姿惠 |
生態博物館與民族觀光之間:以台北縣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為例 |
張慧端 |
王韻絜 |
美術館的展覽機制與收藏脈絡:以全省美展為例 |
黃心蓉 |
李妍瑩 |
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-2008年公共關係與媒體報導應用研究 |
耿鳳英 |
林慧如 |
地方博物館政策研究-以英國地區文藝復興計畫為例 |
張譽騰、黃心蓉 |
郭淑華 |
社區文化資產維護的教育推廣研究~以桃園市龍岡社區文化資產守護網計畫為例 |
陳國寧 |
陳盈叡 |
地方政府所屬文物辦理委外經營管理之探討:以台中市文化局為例 |
徐純、邱上嘉、江柏煒 |
黃怡婷 |
高美館藝術家駐館計劃之研究 |
于瑞珍 |
黃美嘉 |
另一種展示場域-從「藝術銀行」談起 |
黃心蓉 |
楊凡慧 |
運用心理學探討觀眾參觀醫學類展示行為之研究-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常設展示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為例 |
耿鳳英 |
蔡鳳怡 |
台灣發展中的島博物館-以烈嶼鄉文化館為例 |
徐純 |
魏惠生 |
地震博物館的功能與社會角色研究:以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為例 |
陳國寧 |
96 |
|
|
|
高玉馨 |
台中市惠來遺址發掘保護過程之研究 |
陳國寧 |
|
|
|
95 |
何方譽 |
軍艦博物館類型與高雄市設置之可能性探討 |
葉貴玉 |
林詩萍 |
一種新型態的美術展覽廳:國立台灣美術館兒童遊戲室個案研究 |
張譽騰 |
康綺芬 |
以使用者的角度評量博物館資訊入口網站之內容規劃及功能設計 |
葉貴玉 |
曾婉琳 |
地方文化館的依賴發展—一個反身式的思考 |
張譽騰、黃心蓉 |
|
|
|
|
|
|
94 |
林慧芬 |
組合式設計運用於博物館展示之初探:以「諾貝爾獎百年特展」與「運動科學特展」為例 |
耿鳳英 |
洪于婷 |
不再缺席的家長:家庭觀眾在兒童遊戲室的合作學習 |
徐純 |
莊小逸 |
公部門地方博物館志工人力啟動因素之探討-以澎湖縣文化局博物美術組為例 |
徐純 |
傅莉雯 |
視覺障礙觀眾之博物館經驗:以「樂透-可見與不可見」特展為例 |
張譽騰 |
曾瓊玉 |
美術館藏品公共服務之案例研究 |
葉貴玉 |
鄭伊峨 |
文化與觀光之間: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觀眾研究 |
張譽騰 |
謝玉鈴 |
以視覺識別(VI)的觀點探討博物館形象建立之研究 |
耿鳳英 |
93 |
陳亮伃 |
從博物館戶外景觀空間探討展示機制之延伸─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 |
耿鳳英 |
|
|
|
92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91 |
|
|
|
許慧真 |
博物館超級特展之文化工業初探─以「兵馬俑.秦文化」特展為例 |
徐純 |
|
|
|
90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89 |
|
|
|
|
|
|
|
|
|
88 |
|
|
|
郭瑞坤 |
當代台灣的博物館「超級特展」熱:一個「論述」層面的初步分析 |
張譽騰、王嵩山 |
郭功義 |
醫院博物館化之研究 |
葉貴玉 |
|
|
|